10月27日,国际燃气联盟(IGU)2022-2025年主席,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执行理事长,北京燃气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雅兰出席2021年中国燃气发展论坛并发表题为“城市燃气行业面临挑战和应对”的主旨演讲,就当前能源和天然气市场形势、燃气安全管理、行业监管、加强甲烷减排工作四个热点问题分享了思考和见解。
她在发言中表示,不论在中国,还是在全球,燃气行业仍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,仍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、前景广阔。从长期看,全球天然气资源充足,经历本轮供应紧张,会有更多上游项目投入开发,价格将会回归到合理水平。从国内看,随着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断深入、行业改革不断深化,中国燃气市场将更加健康、可持续,要坚定发展信心。同时,行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,要苦练内功、强身健体,以“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”的勇气迎接挑战,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、可持续、健康稳定发展。
一、对当前能源和天然气市场形势的思考
李雅兰对当前能源和天然气市场形势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见解。
首先,从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看天然气的地位和作用。李雅兰介绍,当前全球能源市场正经历剧烈动荡,仅就能源本身而言有以下特点:
一是,天然气第一次成为引发全球性能源供应紧张的主角;天然气供需失衡,气价暴涨,国际天然气价格折合成油价已经到达200美元/桶,而同期的石油价格只有80多美元/桶。
二是,可再生能源第一次成为引发能源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。欧洲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地区,但由于储能设施不足,能源系统因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变得更脆弱,在静风、干旱、阴天情况下,可再生能源的出力大大下降,引发能源供应紧张。
三是,能源政策成为能源供应紧张的重要推手。欧洲的政治家们把减碳、碳中和作为政治争取放在了首位,而忽略了科学正确,更忽略了能源安全和能源公平等基础性问题。出台了一些比较激进的能源政策,欧洲也因此深受其害。
四是,围绕天然气的大国博弈也是造成能源紧张的重要推手。美国为了推销自身LNG对北溪二号天然气项目进行制裁,加剧了欧洲对天然气供应安全的担忧,成为引发能源供应紧张的导火索。
李雅兰表示,以上四个特点充分体现出天然气在能源领域的地位正在得到加强。以往全球能源以石油为中心,现在正在转向以电力为中心,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正成为主力电源。大力发展天然气是实现能源转型目标最明智的选择。
第二,国内天然气需求旺盛,受国际市场影响,保供难度大、压力大。在消费端,经济复苏叠加“双碳”目标,带动需求增长,预计2021年全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680亿-3730亿立方米,年度绝对增量400亿-450亿立方米,将再创历史新高;煤炭供应紧张、价格大涨,带动天然气消费增长;在供应端,国产气增长势头强劲,但增幅低于消费增幅;前三季度,国产气产量1518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0.4%。面对“淡季不淡、持续疯狂”的国际天然气价格,市场采购天然气的意愿明显下降。
天然气的整体供求形势“淡季不淡、旺季更旺、供不应求、价格高企”。今年面对的供应问题与以往不同,供应紧张的局面持续时间更长,通过国际市场采购资源、平衡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、面临的困难更多。
第三,国内天然气价格疏导不畅,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。
一是,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价格传导不顺畅。一方面,国际气价暴涨传导至国内,今年上游给城燃企业的合同内气价涨幅明显高于往年。另一方面,价格倒挂现象严重。很多地区顺价机制不健全,或是虽有机制但落实困难,地方政府从控制CPI、稳定社会等角度不让涨价、暂缓涨价。涨价带来的成本负担只能由供气企业自己承担,很多中小企业、甚至是一些大企业都不堪重负,造成一定的经营困难。
二是,向电价、热价等终端能源价格传导不顺畅。一方面,终端价格受管制。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,终端电价、热价不可能“随行就市”;另一方面,高气价难以疏导。气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由政府补贴或由供气、供电、供热企业承担,仅少数区域或部分成本能向用户疏导。
本轮能源价格暴涨、供应紧张带给我们带来诸多教训和启示。
李雅兰认为,一是,要统筹推进“双碳”目标的落实、注意防范风险。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、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,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、金融、社会风险,防止过度反应,确保安全降碳。
二是,更重视储气能力建设。提高储气能力不仅是应对需求季节性波动的重要手段,而且是平抑价格的重要基础,有储备能力作保障,才能更加灵活的采购资源、调度资源,应对市场波动。
三是,更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,并即将成为第一大LNG进口国,占全球LNG总进口量的19.3%,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市场引擎,但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与巨大的市场体量极不相称。要从维护国家利益、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,进一步发挥国内天然气交易平台的价格发展功能、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天然气价格指数,努力提升话语权、争夺定价权。
四是,进一步捋顺价格机制。建立健全燃气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顺价机制;建立健全燃气与电力、热力等终端能源间的顺价机制,形成风险共担的局面,更好的平衡供求关系。
五是,进一步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。加强需求侧管理、增强计划性,平衡现货和长协关系。随着大量美国LNG项目投产,现货价格便宜、供应灵活,市场占比越来越大,传统长协受冲击。要进一步认识到市场风险,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供应安全,进口组合要“长短结合”。
李雅兰表示,从长期看,全球天然气资源充足,经历本轮供应紧张,会有更多上游项目投入开发,价格将会回归到合理水平。从国内看,随着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断深入、行业改革不断深化,中国燃气市场将更加健康、可持续,要坚定发展信心。
二、对燃气安全管理的思考
虽然燃气事故发生数量逐年下降,但行业感受到的安全管理压力越来越大。李雅兰从燃气安全管理的角度分享了思考和见解。
李雅兰认为,首先,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。
一是,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。新版《安全生产法》9月1日起全面实施。各地不断完善地方安全生产管理条例。《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》明确要求各单位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,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。行业法规中细化燃气安全管理要求。很多省、市修订了地方燃气管理条例。二是,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,做好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,规划设计要充分该考虑后期建设、运营的安全要求;施工过程中,强化施工安全;运行管理方面,运行中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。
第二,调动各方力量、共同落实安全主体责任。
一是,借助政府力量、社会力量。单靠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,要做好和政府的对接工作、用好政府的资源。政府从消防安全、特种设备、违章建设等角度进行专项监管能够帮助消除城燃企业“管不到、管不了”的安全隐患。
二是,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。积极宣传,让用户认识到自己的安全责任,自觉抵制占压、包封、私接、私改管线,偷盗燃气等违规、违法行为;向用户普及安全使用燃气常识,提高安全用气意识,使用户养成自觉保护燃气设施、安全用气的习惯。
第三,要充分吸取十堰613事故的教训。经过这次事故,我们要深刻反思、亡羊补牢。强化终身负责的意识,狠抓责任落实,要狠抓三基(基层组织、基本功、基础管理)。
第四,全行业要吸取613事故教训,有针对性的强化重点部位、重点环节的安全工作、尽快扭转被动局面。
加大隐患消除力度。特别是长期占压燃气管线、管道包封、密闭空间内管线泄漏、爆炸等隐患;加大老旧管线更新改造力度,加强外线和户内老旧管线更换力度;加强应急管理,要立足于实战、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、实效性;加强用户端的安全管理。
三、对行业监管的思考
十九大报告提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在转型时期,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。对于城燃行业而言,在项目竞争阶段,是高度市场化;在运营阶段,在特许经营区域内高度垄断,且燃气行业是公共服务行业、基础设施行业,燃气价格、燃气安全对经济发展、对社会稳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。在此背景下,国家加强对城燃行业的监管。
李雅兰表示,从行业监管政策来看,近年来,行业监管政策不断收紧。一是,加强了特许经营权的收紧,一些省市开展特许经营权评估,并对“不合格”企业责令整改;二是,加强规划、建设、安全、服务、保供等方面的监管。对巡检周期、服务响应速度、应急保供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越来越多的硬性要求。政府的监管思路是清理不合格收费、减少收费环节、让企业通过配气价格回收成本,规范燃气工程安装收费。监管政策收紧有利于倒逼企业提高管理能力、服务水平;收入结构重新调整、成本价格更加公开透明,倒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,进一步降本增效。
李雅兰表示,随着政府价格、收费监管政策的收紧,不能再依赖初装费弥补运行费用和合理利润,必须深入开拓市场、增加服务价值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,实现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。城燃企业需要正确看待监管政策收紧带来的挑战,认真分析由政策调整导致的成本增加,加强与政府的沟通,争取及时将成本从气价里疏导出去。中国城市燃气协会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,多做调查研究,多研究会员的实际问题和困难,代表行业多发生,把正式的情况反映给政府,把行业的诉求传递给政府。
李雅兰表示,在呼吁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,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困难、尽快捋顺价格机制、实现平稳过度。收费体系的重构是“先破后立”,“破”的过程比较快,但“立”的过程相对较慢。合理成本进气价的速度低于取消收费的速度。对于气价来说,下调容易上浮难。随着今年天然气价格上涨,地方政府CPI和财政压力较大,价格难以调整到位;如果价格机制不能尽快理顺,企业面临巨大亏损,将无法承担安全保供责任。
“在清理收费的同时,加快合理成本进气价的进程、尽快完善顺价机制,帮助企业实现平稳过渡。”李雅兰呼吁。
四、对加强甲烷减排工作的思考
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,具有极强的增温潜势作用,排放1吨甲烷等于排放28吨二氧化碳。在“产运储销”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会削弱使用天然气的气候效益。
李雅兰介绍,国际上非常重视甲烷排放。美国、加拿大等天然气生产大国已出台行业甲烷排放国家法规;欧盟提出了《欧盟甲烷战略》;部分国家利用卫星、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地球表面的甲烷排放量;国际上很多大型油气企业自愿发起全球性甲烷减排倡议及联盟。
近年来,国内燃气行业的甲烷减排意识也在不断提高。今年5月,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立,10月,在郑州,国内十家城燃企业签署“中国城市燃气企业甲烷控排倡议”。北京燃气是国内最早开展甲烷减排的城燃企业,已将甲烷减排纳入生产运营管理体系,并初步形成一套排放量化监测及核算方法。
“未来,北京燃气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,力争到2025年将甲烷排放强度控制在0.12%以下,到2030年排放强度降低至近零。”李雅兰表示。
在演讲的结束部分,李雅兰表示,不论在中国,还是在全球,燃气行业仍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,我们仍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、前景广阔。同时,行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,我们要苦练内功、强身健体,以“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”的勇气迎接挑战,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、可持续、健康稳定发展。
李雅兰说:“也许大家会感觉到今年行业发展面临着很多突如其来的压力,供不应求、安全压力倍增。这正说明了,我们的城燃行业虽是基础设施行业,但和国际大市场已经接轨。我们处在国际化的大市场环境,更多的问题,要从深层次去思考,从体制机制上,从顶层设计上集思广益,面对行业发展遇到的挑战,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。”
来源:中国城市燃气协会